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相关文章

肉牛节后市场行情综述:稳中回暖显分化,周期拐点已至

2025-10-10584

2025 年 10 月 9 日,作为节后首个全国肉牛价格监测节点,市场整体呈现 “稳中回暖、区域分化” 的显著特征,为肉牛养殖行业注入积极信号。以下结合权威监测数据,从价格走势、驱动因素、后市展望及养殖建议四方面,全面梳理节后肉牛市场行情。

一、全国价格:止跌反弹启新局,区域分化差异大

(一)主产区领涨:华北东北成 “涨价主力”

节后全国育肥公牛出栏均价达 26.3 元 / 公斤,较 9 月 28 日(节前)上涨 1.2%,成功终结连续 3 周的下跌趋势。其中,华北、东北主产区表现亮眼,价格止跌反弹态势突出:
  • 华北地区:河北石家庄育肥公牛价格涨至 27.2 元 / 公斤,单公斤上涨 0.8 元。作为华北核心养殖基地,当地企业借中秋国庆双节备货契机,强化与终端商超、农贸市场合作,扩大销售渠道,直接拉动价格上行;内蒙古通辽紧随其后,育肥公牛价格达 26.8 元 / 公斤,单公斤涨幅高达 1.1 元 —— 依托草原天然放牧 + 科学育肥模式,当地肉牛因肉质鲜美受餐饮市场青睐,节日期间烤牛肉、涮牛肉消费火爆,养殖户议价能力提升,推动价格攀升。
  • 东北地区:延续 “北强南弱” 格局,价格稳中有涨。黑龙江哈尔滨育肥公牛价格 25.5 元 / 公斤,吉林长春达 26.1 元 / 公斤。东北凭借广袤平原带来的充足饲料资源、成熟养殖技术(养殖成本相对较低),以及与华北、华东的长期稳定贸易关系,持续需求支撑价格维持高位。

(二)南方市场:分化明显,部分区域小幅回调

与北方相反,南方市场节后行情呈现 “涨跌不一” 特征:
  • 广东佛山:活牛交易价区间 25.0-25.5 元 / 公斤,较上周单公斤下跌 0.5 元。核心原因是节后餐饮消费回归理性,当地连锁餐饮企业牛肉日均采购量较节日期间减少约 30%,需求下降施压价格。
  • 四川成都、云南昆明:依托特色饮食需求,价格保持稳定。成都(“火锅之都”)因火锅食材(嫩牛肉、毛肚等)销量居高不下,育肥公牛价格稳定在 26.0 元 / 公斤;云南昆明借卤味市场(卤牛肉、牛肉干巴)活跃,价格维持 25.8 元 / 公斤。
  • 山东滨州:牛碎肉批发价 14.53 元 / 斤,较 9 月高点下跌 3.2%。这一变化源于屠宰企业节后压价采购(节日积累库存 + 需求下降,为降成本压低收购价),但跌幅已明显收窄,预示市场供需正逐步趋于平衡。

二、价格筑底回升:三大核心因素共同驱动

(一)供给端收缩:牛源紧张成 “主逻辑”

供给端收缩是此次价格回升的关键推手,具体体现在两方面:
  1. 能繁母牛存栏下降,育肥牛出栏减少:自 2023 年下半年起,全国能繁母牛存栏进入下降通道,2024 年末较峰值减少 3.7%,2025 年这一趋势仍在延续。受此影响,2025 年新生犊牛同比减少 8%;按肉牛 2 年育肥周期推算,当前 700 公斤以上精品育肥牛出栏量较 2024 年同期减少 15%,屠宰企业面临 “无牛可宰” 困境,为保生产不得不提价收牛,引发 “抢牛” 现象。
  1. 中小散户加速退出,规模化企业控量惜售:2024 年肉牛行业深度亏损(单头出栏亏损超 1600 元),导致全国 10 头以下散户数量减少 23%;虽规模化养殖占比提升至 45%,但大型企业为追求高利润,采取 “控量惜售” 策略,进一步加剧短期供给缺口。

(二)需求端发力:消费韧性 + 进口冲击趋缓

  1. 节日效应 + 消费升级,需求旺盛:国庆期间,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商超牛肉销量环比增长 20%,牛里脊、雪花牛肉等高端部位肉溢价达 30%;西南地区因火锅食材采购增加,牛腩、牛腱子等部位单公斤价格上涨 2-3 元。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优质牛肉的支付意愿增强,为价格上涨提供支撑。
  1. 进口牛肉冲击减弱,国产牛肉性价比凸显:2025 年 1-9 月,全国牛肉进口量 187 万吨,同比下降 9.2%;进口均价 34.8 元 / 公斤,同比上涨 12%。叠加商务部启动进口牛肉保障措施调查,终端采购逐步转向国产牛肉,减少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三)成本 + 政策:双重支撑筑牢价格底部

  1. 成本压力倒逼 “挺价惜售”:尽管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较 Q2 回落 10%,但育肥牛养殖成本仍高达 25 元 / 公斤。为保障利润,养殖户普遍选择挺价惜售,部分企业甚至将育肥周期延长至 18 个月,导致适重牛源供应断层,进一步推升价格。
  1. 政策托底稳定市场信心:农业农村部建立母牛存栏监测预警机制,对存栏 50 头以上的母牛场给予每头 500 元补贴,有效保护母牛基础产能;同时,市场对 “牛周期拐点” 的预期升温,资本加速布局规模化养殖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三、后市展望:短期震荡上行,中长期拐点确立

(一)短期(1-2 周):供需博弈加剧,价格冲高位后或小幅回调

  • 上涨动力:屠宰企业开工率提升至 65%(节前 58%),对肉牛需求增加;节日积压消费需求仍在释放,餐饮企业补货需求旺盛。预计华北、东北价格将继续上涨,冲击 27-28 元 / 公斤;华南、华东跟随上涨,价格有望达 25.5-26.5 元 / 公斤。
  • 风险提示:10 月中旬后,节日效应消退或导致终端需求下滑,价格可能出现小幅回调,但因供给端支撑较强,回调幅度有限,市场将在震荡中寻找新平衡。

(二)中长期(1-3 个月):产能去化驱动周期反转

  • 供给缺口将持续扩大:按能繁母牛存栏降幅推算,2025 年四季度肉牛出栏量同比减少 12%;2026 年上半年小牛补栏量或再降 10%,将形成 “断奶牛 - 架子牛 - 育肥牛” 三级供给收缩。
  • 价格与盈利双提升:机构预测,2025 年四季度育肥牛均价将达 26.5 元 / 公斤,同比涨幅 2.7%;春节前价格有望摸高至 28 元 / 公斤,牛肉批发价同步回升至 75 元 / 公斤,行业盈利面将从 30% 扩大至 60%。

四、养殖端操作建议:把握节奏,降本增效

  1. 适时出栏锁利润:针对体重 600-650 公斤的育肥牛,建议逢高出售,避免因压栏导致饲料成本侵蚀利润。
  1. 申领政策降成本:积极申报母牛存栏补贴、规模化养殖设施补助等政策,可有效降低单头养殖成本 150-200 元。
  1. 布局高端拓空间:试点谷饲牛、雪花牛肉等高端产品培育,通过精细化管理将母牛年提供断奶犊牛数提升至 1.8 头以上,抢占高端市场红利。

结语

2025 年 10 月肉牛价格的 “节后回暖”,不仅是短期供需博弈的结果,更是产业深度调整后的必然修复。当前,能繁母牛存栏持续去化、进口政策边际收紧、消费升级趋势明确,中国肉牛产业正从 “量增价跌” 转向 “量减价升” 的新周期。对于养殖户,把握出栏节奏、提升养殖效率是穿越周期的关键;对于消费者,牛肉价格温和上涨或将成为高品质蛋白消费的长期新常态。






为食者造福,为养者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