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牛技术



牛羊普壮|肉牛催肥剂|肉牛饲料添加剂
相关文章

“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是前人总结的宝贵牛羊饲喂经验

2020-01-021220
“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是传统的饲喂方式,也是前人总结的宝贵饲喂经验,“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适合草食动物(牛、羊、鹿等)。自从TMR出现后,已经很少有人再提及传统饲喂方法,但其实TMR也是在研究草食动物消化机制和机能原理的基础上才被发明应用的,同时也是“先粗后精”饲喂方式的延伸。

一、“先粗后精”释义

怎样理解“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顾名思义,“先粗”就是先喂粗饲料,后喂精饲料。粗饲料包括干草、各种秸秆类(如麦秸,玉米秸,高粱秸等);精料包括各种粮食籽实、配合饲料、全价饲料。

二、“先粗后精”应用原理

为什么饲喂时要分这样的步骤呢?我们得从牛羊等食草类动物的消化系统和消化机理了解起。

首先,我们看一下牛羊等食草类动物的消化系统。它们的消化系统由口、齿、食道、胃肠和各种消化腺组成,其中的胃肠消化系统是食物消化的主体空间。胃肠消化系统又包括四胃:瘤胃、网胃、瓣胃、真胃,其中的前三胃是草食动物消化粗饲料的最大倚仗。而第四胃真胃有很多消化腺,是用来消化精料的。所以,从它们的功能分工上来看,“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完全符合牛羊等食草类动物的消化系统运行原理。

再说消化机理。粗饲料被牛羊等食草类动物采食吞咽进入瘤胃,瘤胃内有大量的纤毛虫和细菌,这些纤毛虫和细菌分泌专门消化粗纤维的消化液,将难消化的粗纤维分解成纤毛虫和细菌可利用的物质,进行生存繁殖,这是瘤胃的“发酵罐”功能。同时瘤胃也是搅拌机,它的蠕动将内部的纤毛虫和细菌充分混匀,将细小的草翻到瘤胃底,通过胃底蠕动送人网胃。大长的草翻到瘤胃上面,通过逆蠕动进入口腔,经过反复咀嚼,返回到瘤胃(也称反刍)。细小的草到网胃后继续被纤毛虫和细菌继续消化,到瓣胃后,瓣胃的页瓣在瓣胃蠕动时,将草磨得更细,继续被纤毛虫和细菌消化利用。草末、纤毛虫和细菌混合进入真胃,真胃分泌的消化液将纤毛虫和细菌消化,在肠道被机体吸收。精料在瘤胃中被细菌利用一些,剩下的就被蠕动进入网胃、瓣胃,进入真胃经过消化液消化,在肠道被机体吸收。“先粗后精”的饲喂方式也正好非常完美地与食草类动物的消化机理相吻合。

三、“先粗后精”比较优势

那“先粗后精”的饲喂方法有哪些优点?对比“先精后粗”的饲喂方法的优势在哪里?我们从两种方法的消化经过做个简单对比。

1.“先粗后精”

干草体积大,在食草类动物饥饿的情况下,干草的采食使动物瘤胃不断扩大,粗饲料在瘤胃中刺激瘤胃蠕动加强,瘤胃内的纤毛虫和细菌充分与干草混合,其它几个胃的机能也调动起来,提前做好消化饲草料的准备。干草在瘤胃内发酵和反刍需要一段时间,之后才往其它胃蠕动,这时候再喂精料。精料在瘤胃内蠕动,与粗饲料混合,一部分通过网胃、瓣胃进入真胃内消化,因为进入真胃精料不多,所以能充分与消化液接触,利于精料的消化。与干草混合的精料再经过反刍,经唾液分解进入瘤胃,与饲草进入真胃被一部分一部分地消化。在这过程中精料产生的酸性物质逐渐被机体吸收、利用、中和。这样,瘤胃内pH值会一直保持在中性环境中,利于纤毛虫和细菌的生存和繁殖,机体也不会因为产酸过多,导致轻度酸中毒。

2.“先精后粗”

在食草类动物饥饿情况下,采食大量精料,在瘤胃蠕动下与纤毛虫和细菌混合,细菌和纤毛虫消化分解精料,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使瘤胃pH值下降,导致细菌和纤毛虫活性和运动降低,甚至死亡,瘤胃蠕动由此减弱。大量精料通过网胃、瓣胃进入真胃,精料与消化也接触不充分,不利于消化吸收,而且产生大量酸性物质,易导致轻度酸中毒。再采食干草,由于瘤胃纤毛虫和细菌活力下降而消化干草能力减弱,吃完精料的羊牛,采食干草少,长期这样饲喂将引起瘤胃菌群失调,消化能力减弱,机体消瘦,抵抗力下降,可能会引发慢性胃肠炎,胃肠溃疡,影响种公畜的健康和精液品质。

基于以上比较,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先粗后精”饲喂方式的优势。牧场的现代化设备TMR,正是遵循了传统“先粗后精”饲喂方式,所以才被广泛应用。所以崇尚现代科技的同时,其实也是对传统经验的不断温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