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瘫痪又称低钙血症或乳热病,主要发生在妊娠后期或分娩前后。从临床观察和兽医经验来看,不同年龄、产次和胎次的母羊发病率存在明显差异。初产母羊由于产前营养需求变化不适应,加上钙磷代谢调节能力不足,发病率较高。多胎母羊(尤其是怀三羔或四羔以上)因胎儿发育消耗大量钙磷,若营养补充不及时,极易发生瘫痪。老龄母羊(5胎以上)因长期繁殖导致钙磷储备不足,加上代谢功能下降,发病率也明显上升。相比之下,青壮年、体质健康的母羊发病率较低。
在品种差异方面,山羊(尤其是高产奶山羊)比绵羊更易患此病。例如,某些2-4胎的高产奶山羊几乎每次分娩后都会重复发病 。这与山羊对钙的需求量更高、产乳量大导致钙流失更快有关。同时,舍饲条件下的母羊发病率高于放牧母羊,这主要与运动量不足、阳光照射不够以及饲料单一等因素有关。
母羊产前瘫痪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营养状况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衡(尤其是低钙高磷)会显著增加发病率。当饲料中钾离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母羊机体血液呈碱性,进而破坏甲状旁腺的生理机能,抑制骨钙向血钙转化,导致血钙水平急剧下降。此外,维生素D缺乏也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增加发病风险。
季节因素对发病率也有明显影响。冬季及早春季节发病率较高,这与此时母羊运动减少、光照不足以及饲料中青绿饲料比例下降有关。枯草期(冬春季节)母羊产前瘫痪发病率明显增加,特别是在妊娠后期。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由于管理不善、营养不均衡以及运动受限,发病率通常高于散养户。
针对母羊产前瘫痪的高风险因素,以下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
1. 科学的营养管理
在整个妊娠期间,特别是妊娠后期,应为母羊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持钙和磷比例均衡情况下适当增加钙的比例。同时,应控制饲料中钾离子的含量,避免造成代谢性碱中毒。在分娩前7天至产后1周内,每天可喂食15-20克蔗糖,对于产仔数量多的母羊,产前每天可喂服10-20片多维钙片 。
对于高产奶羊,应在产前和产后加强钙质补充。例如,可在饲料中添加0.5克葡萄糖酸钙片,一次8片,一日3次,可加维生素D同服,以促进钙的吸收,维持羊体血钙含量的稳定性 。对于有产后瘫痪史的母羊,可在产前20天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0毫升,每周一次,以预防本病的发生 。
2. 适当的运动与光照
应增加母羊的运动量,每天让母羊在阳光下活动2-3小时,促进钙的吸收 。运动不足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雨雪天气,羊群无法外出放养,圈养时间过长,运动量不足,更容易发生瘫痪 。因此,即使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也应创造条件让母羊适当运动。
3. 胎次控制与减胎术
对于多胎母羊(特别是≥4胎),可考虑采用减胎术来降低发病率 。在B超引导下对怀孕早期的胚囊进行负压抽吸减胎,或对怀孕中后期的胎儿进行注射减胎,可有效降低母羊的营养负担 。研究表明,减胎术可显著降低多胎母羊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繁殖效益。
4. 产前监测与早期干预
应加强对妊娠后期母羊的监测,特别是对于高风险群体(初产、多胎、老龄母羊)。一旦发现母羊出现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停止、后肢发软等症状,应立即采取干预措施。例如,可静脉注射钙剂(如10%葡萄糖酸钙50-100毫升)并配合维生素D注射,促进钙的吸收 。同时,应减少母羊的产奶量,控制在能够使羊羔饮用即可,避免钙质过度流失 。
5. 环境与卫生管理
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避免冷风吹袭,保持羊舍温暖、宽敞,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已经发病的母羊,应单独放置在垫草较厚的地方,防止长期卧地造成皮肤磨破,及时翻身,防止褥疮。同时,应严格控制产后挤奶量,谨防失钙引发瘫痪。
尽管母羊产前瘫痪的具体发病率数据在公开资料中较为缺乏,但通过临床观察和兽医经验可以推断,该病在特定高风险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营养补充、运动增加以及必要的减胎术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提高母羊健康和生产效益。
提示:文中治疗预防方案来自网络和实践,注意辨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