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羊技术



澳普森4%肉羊预混料
相关文章

母羊产前瘫痪的病因分析

2025-09-2713

母羊产前瘫痪是困扰养殖户的常见妊娠期疾病,指母羊在怀孕后期(特别是临产前几周)突然出现的以运动障碍、起立困难甚至完全卧地不起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这一疾病在兽医临床上与"产褥瘫痪"(Parturient Paresis)密切相关,后者特指由急性低钙血症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但广义的产前瘫痪还包含妊娠毒血症等其他代谢紊乱导致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特征和诱发因素,对养殖户早期识别和预防至关重要。

 

认识母羊产前瘫痪:一种危险的代谢紊乱疾病

 

母羊产前瘫痪并非简单的"缺钙"问题,而是一种复杂的代谢紊乱综合征。怀孕后期胎儿快速发育,特别是骨骼生长需要大量钙质,这些钙质全部来自母体血液供应。当母羊无法通过饮食获取足够钙质或钙代谢调节机制失调时,血钙浓度急剧下降,引发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最终表现为瘫痪症状。

 

发病率数据显示,这一疾病在不同地区和养殖条件下差异显著。河北省的调查显示绵羊产前瘫痪总体发病率为9.85%,其中沧州肉羊繁育场发病率高达26.1%;澳大利亚干旱年份的观察数据则显示发病率为1%-10%。这些数据表明,产前瘫痪绝非偶发疾病,在管理不善的羊群中可能成为严重威胁。

 

从病理本质看,产前瘫痪是母羊在妊娠后期营养代谢失衡的外在表现。现代养殖实践发现,饲料中阳离子(特别是钾离子)含量过高会造成羊机体血液呈碱性,导致代谢性碱中毒,这会破坏甲状旁腺功能,抑制骨钙向血钙转化,同样会引发低血钙症。此外,低血镁也是重要诱因,它会影响甲状旁腺素分泌,削弱机体调节血钙的能力。

 

病因探究:多因素交织的复杂疾病机制

 

母羊产前瘫痪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内在和外在风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诱因的相互作用,是制定有效预防策略的基础。

营养代谢失衡:疾病的核心诱因

钙磷代谢紊乱是产前瘫痪最直接的病因。妊娠后期,胎儿骨骼发育需要大量钙质,这些钙全部来自母体。如果日粮中钙供应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衡(理想比例为2:1),母羊必须动员骨骼中的钙储备来维持血钙水平。当这一代偿机制超负荷时,血钙浓度急剧下降,引发低钙血症。研究显示,血钙水平低于6mg/100mL(正常值8mg)即可确诊为低钙血症。

 

饲料结构单一是另一个重要风险因素。许多养殖户长期只给孕羊饲喂农作物副产品如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等,这些饲料粗纤维含量高,但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严重不足。临床观察发现,此类养殖场母羊瘫痪、奶水质量差、羔羊发育迟缓甚至异食癖现象十分普遍。

能量与蛋白质失衡也可能诱发类似瘫痪症状。当精饲料(特别是高蛋白、高脂肪饲料)过多而粗饲料不足时,母羊易患妊娠毒血症,表现为酮血症、酮尿症和酸中毒,严重时同样会导致运动障碍。

母体因素:胎次与胎数的关键影响

胎次效应十分显著。初产母羊(第1胎)发病率高达75.97%,而第4胎次母羊仅4.59%。这是因为初产母羊身体尚未完全成熟,对妊娠和泌乳的生理应激更为敏感;而经产羊已建立更高效的钙代谢调节机制。

 

多胎妊娠风险极高。怀3羔的母羊发病率达60.12%,远高于单胎或双胎。多胎意味着胎儿骨骼发育需要更多钙质,极大增加了母体的代谢压力。这也解释了为何高产奶山羊(通常怀多胎)更易发病。

 

母羊年龄也有影响。老龄母羊消化机能减退,营养吸收较差,机体代谢衰减,怀孕后易出现营养负平衡;而尚未成熟的母羊过早配种(尤其怀多胎时),各器官发育不完善,也易发病。

管理与环境:不容忽视的外部诱因

饲养管理不当是重要诱因。突然改变饲料、天气剧变、运输、剪毛等应激事件会影响母羊采食量和内分泌平衡,干扰钙代谢。圈养时间过长、运动不足(特别是雨雪天气无法放牧时)也增加发病风险。

 

极端气候的影响不容忽视。澳大利亚观察发现,干旱年份后母羊产前瘫痪发病率显著升高。这可能因为干旱导致牧草质量下降,加剧母羊营养缺乏。

 

环境卫生也有关系。圈舍潮湿、粪便堆积、消毒不严等会增加母羊应激和感染风险,间接影响其代谢健康。

 

 





为食者造福,为养者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