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牛肉市场持续承压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一个看似悖论、实则紧密关联的局面:进口牛肉“量平价涨”,国内市场却陷入“高库存、高成本”的深层困境。据统计,2025年1至9月,中国牛肉进口量同比仅增长1%,但进口金额却上涨了11.6%。表面上增长温和,实则暴露出外部供应方策略性的结构调整和内部流通体系的脆弱失衡。
| 商品名称 | 累计进口数量(万吨) | 累计进口金额(万元) | 同比数量增长 | 同比金额增长 |
|----------------|----------------------|----------------------|--------------|--------------|
| 牛肉及牛杂碎 | 388 | 805,067 | 0.8% | 11.3% |
| 牛肉(不含杂碎)| 321 | 796,770 | 1.0% | 11.6% |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2025年9月进口主要商品量值表》
这场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导的价格博弈正在重塑中国牛肉进口格局。两国依托自贸协定提供的零关税与准入便利,占据中国近99%的进口份额。2025年前三季度,澳新牛肉平均到岸价低至35元/公斤,较国产牛肉成本低约20%,形成强力“地板价”冲击。这使得中国市场短期看似“进口肉便宜”,实则为“结构性涨价”埋下伏笔。
虽然进口量增长幅度有限,但金额的大幅增长表明:一方面,进口肉结构向高附加值部位倾斜,通过品类调整抬高均价;另一方面,国际供应商有意利用国内需求疲软时机,锁定中高端市场定价权。这种“价增量稳”的策略,既维持市场占有率,又避免因激增而引发监管反弹,体现出其精准的市场控制能力。
而与此同时,国内进口商却在博弈中处于极度被动。由于对政策、市场节奏判断失准,不少企业在年初至年中进行高价囤货,导致在需求疲软、价格反转时深陷库存积压。目前,冷库平均周转周期延长至45天,山东、江苏等地冷冻牛肉库容利用率超过75%,严重超负荷运营。企业不仅面临库存贬值的风险,还需承担高额仓储和资金成本,形成“高库存+高成本”的双重压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进口结构变化正在向全产业链传导。国内养殖端为与低价进口肉竞争,被迫压价出栏,形成亏损循环;中小养殖户大面积退出,造成养殖产能长期隐忧。而终端消费端则呈现出“低价不信任、高价难承受”的消费心理,市场信心受挫。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澳大利亚出口中国的牛肉中,带骨上脑、眼肉等中高等级部位比例同比提高22%,说明其不仅占领了市场份额,更通过品类控制实现“价值出口”。这也意味着,即使进口牛肉价格在账面上“看起来便宜”,实则通过结构优化实现实际提价。
总结来看,表面的“低价倾销”已转化为“结构性涨价”,中国市场陷入高库存和高成本的结构性矛盾。这一困局并非单纯由国际价格波动引起,而是长期依赖进口、产业链薄弱、政策预期不明等多重问题交织所致。
要破解这一局面,亟需加强产业定价权、优化进口节奏、完善预警机制,并在政策层面对低价倾销与进口结构进行合理调控。只有在结构与策略双维度完成升级,中国牛肉市场才能真正走出被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