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多地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玉米秸秆收获面临土壤黏重、腐解缓慢、存储霉变等多重挑战。记者从河北、重庆、四川、江苏等地农业部门及科研机构获悉,各地已形成 “排涝保通为前提、还田离田分路径、技术适配提效益” 的处置体系,为雨天秸秆收获提供实用方案。
一、前置保障:排涝与机具适配破解 “下地难”
连续降雨导致的农田积水和土壤泥泞,成为秸秆收获首要障碍。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专家团队推出应急处置方案:平原低洼地块优先疏通 “支渠、斗渠、农渠” 三级排水网,积水超 10 厘米地块启用 3 寸以上水泵抽排,抽排口远离小麦播种区以防淤积;丘陵坡地沿等高线开挖 V 型排水沟,兼顾防冲刷与保播种行。
机具适配同样关键。河北、重庆等地均推荐优先使用履带式农机,或对轮式农机进行半履带改造、加装宽幅驱动轮胎,通过增加接地面积避免陷机。垫江县周嘉镇秸秆回收点负责人透露:“雨天作业前必须调试机具参数,确保秸秆粉碎长度≤10 厘米,合格率不低于 85%。”
二、还田路径:分类施策加速腐解防病害
针对雨天秸秆腐解慢、病虫害易滋生的问题,多地推出差异化还田技术:
(一)深耕埋茬模式(适用于粮食主产区)
冀中南小麦玉米轮作区推广深翻还田技术,要求耕深超 25 厘米,将粉碎秸秆完全掩埋,翻后用齿耙整平压实,结合基肥施用加速分解,小麦播种可推迟 1-2 天以适配土壤湿度。铜川市在此基础上明确技术标准:秸秆粉碎长度≤10 厘米、留茬高度≤8 厘米,立垡率和回垡率均控制在 5% 以内,随翻耕随耙耱减少水分蒸发。
(二)快速腐熟模式(适用于赶茬种植地块)
重庆农科院研发的覆膜腐熟技术成为雨天 “利器”。该模式通过覆膜创造高温高湿环境,搭配专用微生物菌剂,使秸秆腐熟期从 4 个月缩至 20 天。“连阴雨反而能维持覆膜内湿度,20 天就能杀灭虫卵病菌,转化为优质有机肥。” 市农科院王尘辰博士介绍,此技术可使病虫害发生率降低 50%,化肥减量 10%-30%。
(三)特色改良模式(适用于特殊土壤)
针对酸化土壤,重庆推出 “粉碎翻埋 + 矿物土壤剂” 组合模式,通过添加调理剂实现固碳治酸;河北滨海稻区则结合盐碱土特性,收获前 10-15 天排干田水,粉碎秸秆后优先翻埋,积水地块可延至次年春季翻耕,同步增施腐熟菌剂。冀西北农牧区对剩余秸秆采用整株条带覆盖,顺铺于种植带,次年翻耕时搭配粪污还田。
三、离田利用:抢时作业实现 “变废为宝”
雨天秸秆离田需抢抓窗口期,饲料化成为主流路径:
(一)青贮黄贮抢时收
四川盐亭县养殖户何明容的经验颇具代表性:“趁籽粒成熟、植株未枯黄时抢收秸秆,采用黄贮技术发酵,粗蛋白含量高,800 只肉羊一年能省 2 万斤粮食。” 当地通过 “村集体 + 农场 + 农户” 模式,年加工秸秆饲料超 2000 吨,户均增收 80 万元。河北专家强调,黄贮需抓住 4 小时以上雨停间隙作业,轻度积水地块可直接离田,重度积水需排水后再处理。
(二)规范打捆保存储
铜川市明确捡拾打捆技术要点:土壤含水率 15%-22%、秸秆含水率 25%-40% 时作业最佳,需保证总损失率≤8%、成捆率≥98%,优先选用带除尘揉丝功能的机具。江苏江心沙农场则通过 “一种两收” 模式,将鲜食玉米秸秆粉碎后直供饲料公司,每亩秸秆可售 50 元,实现 “穗子卖钱、秸秆变现”。
(三)存储防护防霉变
离田秸秆需晾晒至适宜水分后打捆,在专门场地通风存储。湖南涟源市晟铭合作社的做法值得借鉴:1500 平方米仓库分区存放青贮、黄贮饲料,通风防潮设施使保质期延长至 6 个月,年处理秸秆达 5000 吨。河北农业部门提醒,存储期间需定期翻垛,严防霉变与火灾。
技术兜底:多地强化协同保障
目前,河北已建立 “市级统筹、乡镇落实” 三级网格,投入 1100 万元补贴收储运设备;重庆计划全域推广 3 种还田模式,开展技术培训超千场;盐亭、江心沙等地正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基料化、能源化等多元路径。“雨天秸秆处置既要讲时效,更要靠技术,生态与效益能实现双赢。” 王尘辰博士表示。
为食者造福,为养者谋利